100%

  史部。政书类

  △独断(汉蔡邕)

  《独断》云:凡乘舆车皆羽盖金华爪黄屋左纛,黄屋者盖以黄为里也。而《太平御览》四百三十一引《风俗通》云:大禹阙百品之羞而菲庖厨,(案阙种盖误,此即菲饮食而致孝鬼神意。)殷汤寐寝黄屋,驾而乘露舆,则黄屋亦可指宫室言。

  光绪戊寅(一八七八)三月十四日

  △大唐郊祀录(唐王泾)

  阅《大唐郊祀录》,共十卷。首有泾上书表,系衔曰朝散郎前行河南府密县尉太常礼院修撰。卷一至三曰凡例,卷四至七曰祀礼,卷八曰祭礼,卷九、卷十曰飨礼。《新唐书礼仪志》言:贞元中,太常礼院修撰王泾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,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,为《郊祀录》十卷。又《艺文志》载王泾《大唐郊祀录》十卷,贞元九年上。《旧唐书》、《礼仪志》载永贞元年十一月,礼仪使杜黄裳与礼官王泾等请迁高宗神主议;又载元和元年七月,太常博士王泾上迁中宗神主议。《唐会要》卷十八载元和十四年二月,太常丞王泾上疏请去太庙朔望上食。是泾此书上于德宗贞元九年以后,历迁至太常丞,不知其终于何官也。其书历代著录,至明《文渊阁书目》始作三册,阙。我朝四库不载,而江浙藏书家传钞之。道光末,金山钱氏刻入《指海》第十八集,惟缺其图耳。其曰凡例者,条举辨神位、视牲器、卜日、斋戒、牲牢、玉帛、俎鳞、晕洗、奏乐、奠献、燎瘗、祈祷等十二目,又缀以杂例一目及祭服七目,皆先发大事之凡,而后低一格,杂引群经、诸史、汉魏诸儒传注、六朝及隋唐诸礼官议,并《唐六典》、《开元礼》等,详其因革,兼及名物训诂,实为详备。所引《三礼》、《义宗》颇多诸经注文,亦间有与今本不同。祀礼以下多足补两唐《志》及《唐会要》之阙。其书上于贞元时,而卷九享太庙乐章中有德宗以下九帝庙之词,其迎神第二奏下云元阙,臣陈致雍补。敬宗庙奏下云本词元阙,大闽国太常博士张连撰添二首。(一首文宗庙奏。)陈致雍见马陆两《南唐书》,(马潘佑传,陆后妃传。)为南唐太常博士。吴任臣《十国春秋》有致雍传,言莆田人,仕闽为太常卿,入南唐以通礼及第,是乐章有闽王氏时所补者矣。此本为汪谢城钞本,并辑附录一卷,筱珊从汪本录副,并录长兴臧眉卿、南汇张啸山两家校语于上方,装写精工;然误字尚多,暇当取诸书,再一一校之。

  光绪丙戌(一八八六)十二月十三日

  △魏郑公谏录(唐魏徵)

  阅《魏郑公谏录》及《续录》。文贞不足称纯臣,其《谏录》事难尽信,然有益于政治甚大,故此书与《贞观政要》皆为后世人君必读之书,荀子所谓法后王者,此类是也。

  光绪甲申(一八八四)五月十五日

  △通典(唐杜佑)

  阅《通典》卷六十八引雷次宗曰:侄名因姑独制,故字从女;甥名由舅而发,故字亦从男。侄字有女,明不及伯叔;甥字有男,见不及从母。引冯怀曰:郑君《礼注》言世称姑之子为外兄弟,舅之子为内兄弟。据《左氏传》声伯谓同母异父之弟为外弟,然则异性之亲通谓之外,不必谓吾外者、吾谓之内也,鄞君亦举俗言以喻俗人耳。此等皆六朝诸儒辨名之精义。

  卷六十九引晋咸和五年散骑侍郎贺崤妻于氏上表论允嗣事,列六不解、十疑,博引古今,其言甚辩。如引《礼记》与为人后者,自谓大宗,无后,族人既已选支子为之嗣矣,余(本误作令。)人之中或复重为之后,后人者不二之也。自非徇爵,则是贪财,其举不主于仁义,故尤之也。案此足申明郑注与犹奇也之义。后人者不二之也,即郑注所谓后人者一人而已也。所疏证较《正义》为详。又引汉代秦嘉早亡,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,淑亡后,子还所生。朝廷通儒移其乡邑,录淑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。又引吴朝周逸博达古今,逸本左氏之子,为周氏所养,周氏又自有子。时人不达者,亦讥逸,逸敷陈古今,故卒不复本姓。此二事皆未见记载。又引鄙谚有之曰:黄鸡生卵,乌鸡伏之,但知为乌鸡之子,不知为黄鸡之儿。东晋贺氏皆会稽人,二语盖越谚也。其后载尚书张驳议云:故司空贺循取从子弦为子,循后有晚生子,遣弦归本。此事《晋书》、《贺循传》亦不载。循传止云有子隰耳。

  光绪丁亥(一八八七)三月十七日

  △唐会要(宋王溥)

  午至厂市酉山堂购得《唐会要》一部,武英殿聚珍奉也。直银五两五钱,予亦于此铺购之三年矣。昨见宝森书摊亦有一部,纸椠不及此本,而索价十二金,故亟买之。

  光绪丙子(一八七六)正月初十日

  阅《唐会要》。其第七十九第八十两卷中所载《谥法》,钱氏《廿二史考异》尝取以补《唐书》之阙,间有互异者,皆当以《会要》为准。其例以谥为次,先单谥,后复谥,或有一人两见者。如长平王叔良既见于靖字下,又见于肃字下,齐国公敬晖既见于肃字下,又见于肃憨下;徐国公刘幽求既见于敬字下,又见于文献下,太常卿褚亮既见于康字下,又见于文康下;钱氏以为传闻异词,非也。王文康(溥,本谥文献,后以同僖祖谥,改文康。四库提要作谥康定,非)于大中以前事全据苏冕《会要》杨绍复《续会要》为本,冕等皆当代奉敕所撰,事具国史,安有异闻?其两出者,唐代赐谥,或因驳奏改易,或因崇赠增加,故史官两存之。考叔良等所书官爵,先后不同,明以崇赠而改。惟此书向止钞本,错误滋多,《聚珍》内本,亦有漏舛耳。其钱氏之未及引者,如上官仪谥文,姚合谥懿,汉中王瑀谥宣,宋申锡谥穆,李德裕谥忠,皆两《唐书》所不载。而宋申锡下注曰会昌三年五月追赐谥;李德裕上冠以赠司空,盖咸通中追复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左仆射后,又加赠司空及谥耳。此二事尤足以裨史阙。

  至阎立本谥史作文贞,而此作贞一字:苗青卿议史作文贞,而此作文懿;李吉甫谥史作忠懿,而此作恭懿,皆当以此为定。文贞上谥,非立本资望所能得也。又姚崇谥亦作文献,与两《唐书》合,而张说撰神道碑作文贞,以文献为其父善懿之谥。案善懿官止胄州都督,以下州之都督,不应得文献之上谥,碑文盖有误,《会要》不见善懿谥是也。

  其杂录内载元和三年追赐张柬之等五王谥,敬晖谥作贞烈,与以上所载谥法及两《唐书》本传皆不合。考《旧书》、《五王传》惟敬晖载睿宗谥曰肃愍,余皆无之,亦不纪元和追赐之文。而《会要》卷十八配享功臣门中载中宗庙八人,于敬晖称平阳憨王,(此当脱一肃字。)崔元晔称博陵(今本陵误作陆。)文献王,其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皆称王而无谥,下云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,可知睿宗时追复五王官爵,惟敬崔两王加谥。至元和三年,因柬之孙曛之请,始普谥五王(曛请谥事见会要,与襄阳新出崔归美所撰唐谷城县令张曛志铭合。)于是晖改谥贞烈,元晾改谥文忠,而配享之制,定于开元,故敬崔皆表初谥,桓张袁皆不载谥,《会要》、《谥法》亦止系晖于肃愍、元晔于文献,而文贞下不列柬之,忠烈下不列彦范,文忠下不列元障,贞烈下不列晖与恕己,故于杂录补载之。《新唐书》误合睿宗赐谥元和追谥为一,又于晖传止书肃愍,失书贞烈,元晖传止书文献,失书文忠。《旧书》并失纪元晔文献之谥。钱氏《考异》又疑《新书》所载者皆睿宗所赐之谥,亦考之未审也。予尝谓谥者史之大事,自十岁读《左传》,即喜考古人谥,辑自周至明为一小册,出入怀袖之。今老矣,犹倦倦不置,而历史纪载,率多疏略。国朝诸儒,惟全氏祖望、钱氏大昕皆究极此事,与予有同心耳。

  光绪丙子(一八七六)正月十五日

  △通志(宋郑樵)

  偶以郑渔仲《通志》与范蔚宗《后汉书》相较,略有删节,大约皆言辞之无要者。又以较班史亦然,而叙事处不减一笔,即字之闲冗可省,或古拙难解者,皆仍原文,此以知昔人不轻改古书,宋时犹有此风,至元以后,则且妄改圣经矣。

  咸丰丁巳(一八五七)四月初一日

  夜阅《通志年谱》,自周至隋,其诠次亦颇有法,凡偏霸如十六国之类,亦一一分格谱之,此循《史记》、《十二公年表》之例,最为明皙;而各国大事仍书于晋之一格,则嫌累赘矣。

  光绪丁亥(一八八七)二月二十二日

  △文献通考(元马端临)

  阅《通考》序例二十四篇,叙述简絮,能得其大,汹佳作也。惜其于礼学不能通郑注,故所言颇卤莽,其《郊祀》、《宗庙》、《王礼》三门中便有凌杂之病,盖言礼不知由郑学以引申触类,必多隔阂处。杜氏《通典》虽采郑注,犹嫌其出入游移,不能折衷以归一是。马氏乃以兼存郑王,訾替《通典》,则尤误矣。

  光绪丁亥(一八八七)二月二十三日

  阅《通考经籍志》。长庆三年十月,白香山撰《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金字经叙》,言《莲华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陀罗尼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普贤法行经》、《法蜜经》、《波罗密多心经》,是八种经具十二部,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字,三乘之要旨,万佛之秘藏尽矣。洪文敏随笔称之以为深通佛典。余谓香山本习净土,所记特禅学宗旨耳。佛书最初者《四十二章经》,陈直斋谓其后千经万论一大藏教乘,要不出于此。晁文元谓明法身之体者,莫辩于《愣严》;明法身之用者,莫辩于《华严》。其孙子止谓《圆觉》自诚而明,《楞严》自明而诚。真西山谓佛氏之有《遣教经》,犹儒家之有《论语》,而《金刚》、《楞严》、《圆觉》等经则《易》、《中庸》之比。东坡谓《楞伽阿跋》、《多罗宝经》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,故谓之佛语心品,如医之有《难经》,品品皆理、字字皆法。诸家之推扬备矣。惟朱子之言,最能抉诸经之要,其论《四十二章经》也,曰:所言甚鄙俚,却自平实。后来日添月益,皆是中华文士相助撰集,如晋宋间自立讲师,孰为释伽,孰为阿难,孰为迦叶,各自问难,笔之于书,转相欺诳,大抵皆是剿窃《老列》意思,变换以文其说。其论《金刚经》也,曰:大意只在须菩提问云何住、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,彼所谓降伏者,非谓欲遏伏此心,谓尽降收世间众生之心,入他无余盘中灭度,都教尔无心了方是,只是一个无字。自此以后,只管缠去,只是这两句。其论《楞严》也,曰:佛书中惟此经最巧,只是强立一个意义,只管叠将去,数节之后全无意味,其前后只是说咒,中间皆是增入。盖中国好佛者,觉其陋而加之耳。其论《华严经》也,曰:佛书中说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四大、十二缘生之类,皆极精巧,故前辈学佛者必谓此孔子所不及。他底四大,即吾儒所谓魂魄。佛说本言尽去世间万事,其后黠者出,却言实际理地,不染一尘,万事门中,不舍一法。其《论心经》也,曰:既说空,又说色,他盖欲于色见空耳。大抵只要鹘突人,所言皆洞若观火,盖非深入其中不能得其奥窒。世儒诋朱子尝学佛,不知非抉其藏府所诧之隐,徒以虚辞辟佛,不能关其口而夺之气也。然要而论之,诸经中如《金刚》、《楞严》、《心经》、《圆觉》、《维摩》、《涅》、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八种,实亦有精言名理,非晋人清谈所及者,在彼教中卓然可以自立,读者扫其糟粕,去其重复,亦足为身心之助。尝譬之儒家,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佛之《四书》也。《心经》直提心印以空为本,犹《大学》归重诚意,以慎独为本。《心经》唐贞观中始译出,而释氏以为撮《般若经》六百卷之要,犹《大学》汉儒所传,而宋儒以为括《六经》之纲。《金刚经》分三十三章,归本于一觉字,犹《中庸》分三十三章,归本于一诚字。《金刚经》除一切烦恼,以有为法,视同梦幻、泡影、露电,极之佛非佛,法非法,众生我相非我相,犹《中庸》戒惧于所不睹不闻,而极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所言醅实,佛家之布帛菽粟,犹《论语》也。《楞严》经辩才无碍,有意为文,犹《孟子》也。《圆觉》等其犹《五经》乎?《华严》卷轴多而文富赡浩博,其佛家之《礼记》乎?近人乔鹤侪河帅著《萝蘑亭札记》,言佛书《大般若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禅家六籍,犹儒之《六经》,其说不知所本。所谓《大般若经》者,即《心经》所自出,唐开元中所译者也。(佛氏谓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,龙树菩萨入笼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,流传天竺。晋沙门支法领得下本三万六千偈,至中土,犹礼有经礼三百,曲礼三千,而只传四十九篇也。)

  光绪丁亥(一八八七)五月初一日

  △玉烛宝典

  阅日本《古逸丛书》中《玉烛宝典》本,十二卷,卷为一月,今缺九月一卷。其书先引《月令》,附以蔡邕章句,其后引《逸周书》、《夏小正》、《易纬》、《通卦验》等及诸经典,而崔实《四民月令》。盖全书具在,其所引诸纬书可资补辑者亦多。于四月八日佛生日,罗列佛经,并证恒星不见之事;于七月织女渡河,亦多所考辨,谓六朝以前并无其说。其每月下往往有讵说曰云云,附说曰云云;末又有终篇说,考闰之事。其书皆极醇正、可宝贵;惜阙一月,又舛误多不可读。当更取它书为悉心校之,精刻以传,有裨民用不少也。

  光绪丙戌(一八八六)七月初四日

  △七十二候表(清罗以智)

  阅钱唐罗镜泉(以智)《七十二候》表,前有项梅侣(名世)胡书农(敬)姚伯昂(元之)三序。其书取时宪书及《夏小正》、《月令时训解》、《吕氏春秋》十二月纪《淮南》、《时则训》、《易纬通卦验》历代史志,通为之表,著其沿革同异,而博采诸家之说,以为之注,于名物多所订正。其考据详窍,足与蔡铁耕《蔡氏月令》并传。镜泉钱塘诸生,为阮文达诂经精舍中弟子,咸丰初卒。此书仅有写本。

  光绪庚辰(一八八○)八月十三日

  △吾学录(清吴荣光)

  夜阅南海吴荷屋中丞《吾学录》。其书详于器物刑律,俾流俗易晓,颇为有意。惜其余经法大制,多所漏落,既病太简,而又有不必载者,近于官书钞胥之类。以国朝记述掌故,自会典三通数大书外,私籍甚匙,故风行一时耳。

  闹治壬申(一八七二)正月初四日

  终日阅吴荷屋中丞《吾学录》。其书虽乏体要,多略于朝廷大典制,而泛及官府常行事例,不脱公牍家言,然于品官士民祭礼丧仪及刑名禁例,独为详悉,亦教子弟者所必需也。

  光绪乙亥(一八七五)二月十八日

  △纪元通考(清叶维庚)

  傍晚诣仓桥阅市,购得叶西诧《纪元通考》十二卷。一正统,二分霸,三僭窃,四外国,五拟议不用,史书异辞,道经杂记,六分霸纪元年表,七依韵类编,八三字纪元及四字六字,九年号同异,十改元久暂,十一十二为总论。分合参稽,可谓详密,然时有复沓谙误,及体例不一。又误分正伪,多主《纲目》,亦不脱村学究习气。其最误者,如西凉之李恂,既见于分霸,又见于僭窃。以文明归之唐豫王,而以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四号,归之武后。岂知载初以前,皆睿宗在位,而武后称制;至载初二年九月始篡帝位,改国号周,改元曰天授,降睿宗为皇嗣。然则文明至载初五号,皆当系之睿宗,作《唐书》者本宜如《明史》英宗例,分为前纪后纪,方得其实。此书于明英宗两标其目,分系以正统天顺二号,则睿宗正亦宜然。而妄为分析,予夺由己,是何说也?(梁曜北元号略,自文明以下皆属之武氏,目为僭窃,尤为乖谬。)西夏李氏,本由拓拔思恭以唐僖宗时有功赐姓,至德明以降宋赐姓赵,而其子元吴称帝,即复姓李,后传八世九主,皆仍李姓,乃称曰赵元昊而没其李姓。(元号略谬与此同。)又吴三桂钱文曰利用,耿精忠钱曰裕民,而皆以为元号,(元号略误亦同。)三桂元号昭武,而属之郑成功,皆失之眉睫者矣。西坨名维庚,秀水人,嘉庆壬戌进士,由庶吉士改知江阴县。

  同治戊辰(一八六八)九月十三日

  △建炎以来朝野杂记(宋李心传)

  校阅宋人李心传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甲集二十卷。心传字伯微,隆州人。(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字微之,陵阳人。)父舜臣,字子思,官宗正寺主簿,著(易本传)三十三卷,学者称隆山先生。伯微兄弟三人皆以儒学名。伯微屡举不第,隐居著此书及(建炎以来系年要录)数百卷。嘉定中,吏部尚书修国史曾暖等荐之,诏令其弟太常博士李道传取心传《高宗系年要录》送史馆,嗣又就其家钞录《孝宗光宗要录》。此书甲集成于宁宗嘉泰三年,俱记南渡四朝事,分十三门,自帝系后妃,君德朝政,以及制度沿革,时事治乱,而士夫间遗闻佚事,亦偶及之。原原本本,叙次筒严,载述详核,盖兼备国史及会要之用。陈氏《直斋书录解题》称为南渡以后野史之最详者。四库收入史部政书类。考南宋故事,固莫善于此书矣。心传后历官至工部侍郎,终日独坐,用此自快。心传弟性传,官武学博士。今杭州尚有李博士桥,予于戊午冬寓居其地。

  咸丰辛酉(一八六一)九月十三日

  阅《朝野杂记》乙集,乃伯微续成于嘉定九年者,亦分二十卷十三门,多记宁宗朝事,末及女真西夏蒙古三国本末。《杂记》一书,予购之累年不获。顷叔子借得鲍氏知不足斋钞本,讹错甚多,校者丹黄数过,尚未及十之三四。又自卷十五以下尽失去,深可惜也。其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,四库尚存二百卷;(入史部编年类。)又《丙子学易编》十五卷,四库尚存一卷,(入经部易类。)予皆未见。而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载其所著尚有《西陲泰定录》九十卷,记吴曦事;《四朝会要总类》五日八十卷,盖合王文恭()《国朝六朝会要》虞忠肃(允文)《续会要》梁文靖(克家)《中兴会要》三书为一者,皆亡矣。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》屡引李心传《朝野命载》,疑即此书。日来贫甚,借此消遣,固极妙法。

  九月十四日

  阅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。其甲集卷十一《宣抚使》一条云:宣抚使,祖宗时不常置,有军旅大事则命执政大臣为之。若前宰相为宣抚者,则自渡江以后,亦止除李伯纪、吕元直、朱藏一三人。绍兴元年,刘光世以使相宣抚淮南,武臣非执政而为宣抚使自此始。二年,李泰发以端明殿学士为寿春等州宣抚使,文臣非执政而为宣抚使自此始。然自绍兴至嘉泰,武臣止刘光世、韩世忠、张俊、吴阶、岳飞、吴六人,从官止李泰发,王伯召二人,盖重之也。又《制置大使》一条云:制置大使古无有,绍兴三年赵忠简始为江西制置大使,其后席大光帅潭益,李伯纪帅江西,吕元直帅河南,皆领之。八年李泰发为江西帅,以前执政,亦带安抚制置大使。是岁大光在成都,以忧去,胡承公自给事代之,始去大字,至今不改。慈铭案:此两事俱可采入先庄简遗事中。惟《宋史》、《高宗纪》及《宝庆志》本传言绍兴八年五月,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,十月,除吏部尚书;十二月,除参知政事;九年十二月,以忤桧罢政。《宋史》诸书皆止言除知绍兴府,固辞,遂予祠。是公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时,尚未执政,此盖误。

  光绪己丑(一八八九)正月初二日

  阅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。李氏意以《要录》备本纪、列传之取材,以杂记备志传之取材,故博取兼收,事加综窍,务详所据,以求是非之公。惜乎《要录》孝、光两朝已无传本,杂记虽载至宁宗朝,而丙、丁、戊三集亦皆不传,此欲重修南宋书者所深致慨也。

  二月初十日

  夜阅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乙集。其纪高宗立储始末,于张魏公甚有微辞,可谓不私乡邑者矣。

  四月初六日

  △国朝馆眩里谥法考

  夜阅《国朝馆眩里谥法考》共六卷,翰林官书也。本曰《词垣考镜》,嘉庆间光州吴朴园(鼎雯)所辑,凡教习庶吉士及散馆皆记之,每人名下详注其字号籍贯官阶及家世。有入馆者,自七世以下即堂从亦载之,颇便考索,然亦不能备。道光末许吉斋(乃安)等续之,有掌院潘文恭穆相国宝文庄三序。然搜辑渐疏,其后至咸丰壬子止,更又无续者矣。今入馆者院吏送进士题名碑录一部,馆选录两册,仅有历科庶常姓名而已。

  光绪癸未(一八八三)十月十二日

  △贾谊政事疏考补(清夏忻)

  心伯《贾谊政事疏考补》,以此疏篇首提纲,可为流涕者二,今仅存其一,桐城姚姬传谓后人因论匈奴有两流涕句,遂请一为二,其说甚是。至可为长太息者六,实阙其一。真西山《文章正宗》因《新书等齐篇》有长太息句,遂取以补之。不知《新书》实隋唐间浅人掇拾改窜为之。《铜布篇》亦有可为长太息句,何以置彼而据此,其不足据亦明矣。姬传又以为即《食货志》之积贮疏。不知积贮疏上于文帝之元二年,志文叙次甚明,非长沙召回时所上,较之真氏所补,尤为臆断。因考《大戴礼》中《礼察》一篇,即此疏六太息之第四段;而《保傅》一篇,自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,至由此观之王左右不可不练也,凡一千八百九十二字,班《书》所无,《新书》俱有之,此自系疏中论三太三少保傅之职,及王侯胎教之法,为六太息之第三段全文。《大戴》此下,又接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,至其不失可知也,凡八百二十九字,《新书》亦有之,当是疏中论任贤则兴不任贤则亡,为六太息之第四段。盖班氏因其论教太子一段,文太烦冗,遂从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句起,尽从删汰,而并误删其论任贤之一段,于是长沙此疏文义不全。而其论任贤一段中,有成王处襁抱之中语,故班氏误认为论教太子而蝉联删之,《大戴》又误认为论保傅而蝉联取之云云,可谓苦心别白者。《大戴》、《保傅篇》文字既同贾《疏》,又有《新书》可据,为之移缀联合,词气贯串,较之真氏姚氏所言,殊为近理。然此等究涉勇于衷信,轻改古书,似可不必,录之以使子弟知读书求间之法耳。至谓《大戴礼》、《察篇》首,有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犹防与,至丧祭之礼废,则臣子之恩薄,而倍死亡生之徒众矣,凡一百三十七字,班《书》所无,当亦是贾《疏》本文,为班氏所削,亦宜补入。按此皆《小戴记经解》中语,《大戴记》中本全苞《小戴》之文,其《礼察篇》之首,当是别掇先儒遣文,未必全录贾《疏》,而《小戴》改辑入《经解》篇耳。心伯必以为尽本贾《疏》,是其固也。其疏中每句下分注《汉书》、《新书》异同,亦不如孔氏广森《大戴礼补注》中所载之密。

  同治癸亥(一八六三)十月二十五日△盐法议略(清王守基)

  校王郎中《盐法议略》凡九篇。首长芦,次山东,次河东,次两淮,次浙江,次福建,次广东,次四川,次云南,共约五万言,备载各省盐法源流,改定章程,增加引目,及前后利弊,至今日而止。其言皆沿用吏牍,绝不修饰,期于详尽易晓。王君咸丰壬子进士,官山东司二十年,两列京察一等,皆不用。山东司故管盐务,王君据会典则例及邸报公牍,钞最而成,考国朝盐务者,固莫详于是书矣。近儒言盐之产于场,犹谷之产于田,惟当就场定税,而不问其所之,则可以省官费无数,而国课岁岁足额,行之永远而无弊,包慎伯魏默深等皆以为第一良策。今观王君言云南自乾隆时更章以后,惟就所产之井起税,不立司目,纵其所之,其课至今常足,人遂争为在场抽税之议;不知滇地僻而产盐少,故其法可行,若试之于山东广东两淮浙江地大物博之区,则未见能济者,此诚通方之论也。

  同治癸酉(一八七三)九月二十七日